第十六回 孤太子傷春寂寥 勇公主弄巧成拙 (1)
關燈
小
中
大
這日朝堂之上,黃門官先是宣讀了李隆基的奏書,然後再宣讀李旦之詔。是時,姚崇與宋璟事先未聞一絲風聲,當聽到貶姚崇為申州刺史、宋璟為楚州刺史時,二人竟然有些呆了。申州在京城東北方向,楚州在京城東南方向,與京城相距二千裏左右。
他們黯然退出太極殿,詔書中規定,二人須三日內攜家眷離開京城。他們走出安福門,姚崇說道:“我們先入尚書省,容我先取一些隨身物品如何?”
二人進入尚書省,來到姚崇日常辦公的大堂裏,姚崇隨手收拾自己的物品,宋璟說道:“姚兄,我們設身處地為太子著想,他反而不領情,竟然要求聖上貶我們為流人,他為何如此做呢?”
姚崇搖搖頭,沒有接腔,依舊收拾自己的物品。
宋璟又道:“我們本想公主出京後,京城中再無掣肘之人,我們就可協助太子把事情辦好。太子非不明事理之人,大勢剛剛有了轉機,他實在不該驅逐我們,這樣其實是斷其臂膀啊!嗨,此次若非聖上顧念舊情,我們果然就成了淒慘的流人了。”
姚崇停止收拾物品,走至宋璟面前,輕聲說道:“我剛才一直在想,我們做事許是有些操之過急。公主固然離開京城,然她的兩項好處依然留在京城。”
“兩項好處?”
“是啊,這第一點,就是聖上對他的關愛之情。聖上對我們猶念舊情,聖上也說過,其同胞兄妹中,現在唯一剩下這個妹妹,自然是愛之無以覆加;第二點,就是那些倒向她的朝中官員了。公主為何反對廢除‘斜封官’?緣於其中有她的人。公主這些年在朝中培植安插自己人的功夫,實在淩於聖上之上。你說,聖上身邊除了我們這幾個愚忠之人,還有誰能為他忠心辦事?”
宋璟想了一想,覺得有理,遂頷首同意。
姚崇又道:“我們尚能想到此節,你說,太子會想到嗎?”
“應該會想到。”
“這就對了。太子現在雖名義上監國,然他手下無人,可謂無根之基,沒有與公主叫陣的能耐。公主固然離開京城,然她在京外依舊可以遙控指揮!唉,太子此舉,也實屬無奈啊。”
宋璟明白了姚崇的意思,遂微笑道:“是啊,不想我們哥倆成了太子轉移視線的替罪羊。”
姚崇道:“太子此舉不拖泥帶水,你我年輕之時,能有如此老辣之舉嗎?哼,此舉既能撫聖上之心,又能堵天下人之嘴,公主知道我們與太子素無交往,其對太子的疑心就會大為減輕。我剛才思來想去,假若我處於太子如此境地,我也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。”
宋璟搖頭道:“姚兄,你說公主疑心會大為減輕?我卻以為未必。公主弄權由來已久,先帝在時她猶能長袖善舞,現在聖上仁弱素聽其言,對其構成障礙者唯太子一人,她必搬除以為快。公主的性子以堅忍著稱,你以為太子此舉,公主就會不找麻煩了嗎?”
姚崇嘆道:“是啊,公主今後不會善罷甘休。不過太子此次以退為進,終究能緩一口氣兒。今後他們如何爭鬥,你我遠在千裏之外,無法目睹,實在鞭長莫及啊。”
宋璟道:“天下混亂日久,眼見太子實為中興之主,不料這個公主在這裏纏攪不已。唉,若中興之事被公主攪局,我實在心有不甘啊。若公主以後得了勢,她定將我們恨之入骨,我們也許終有一日要到嶺南為流人了。”
姚崇臉色變得十分嚴峻,斷然道:“韋公在日,曾多次說過邪不壓正,天下思治心切,我就不相信一個女人能夠長遠攪局下去。這樣吧,我們臨行之前,依次到郭元振、張說和魏知古宅中拜會一次。”
“我們不去見見太子嗎?”
姚崇笑道:“太子與我們經此陣仗,雖未當面明言,內裏皆一清二楚。再說了,太子如此虛張聲勢,終歸把我們當了替罪羊,他的心裏難道就沒有一絲愧疚嗎?我們走吧,如此在京城千裏之外觀戲,滋味不是更好嗎?”
李隆基下朝後,與哥哥李成器約好,傍晚時一同在李成器府中用膳。
李隆基比約定的時候早到了一會兒,其入府後,就見兩個哥哥兩個弟弟皆在堂中聚齊。與別家兄弟相比,此五兄弟相處和睦,沒有生分之感。這大約是李旦的家風所至,另外一點,即是大哥李成器生性寬厚,對幾個弟弟親愛有加。
李隆業看到李隆基進門,就笑道:“三哥當了太子,果然忙得多了。大哥的府中,恐怕也多日未來了吧?”
李隆基微笑了一下,然後走到李成器面前見禮,說道:“大哥,總算父皇開恩收回了成命,若非如此,愚弟就險些成為不義之人。”
李成器揮手令其坐下,說道:“此中過程,父皇那日賜宴時已經說過。三弟,我就是離開京城,亦非壞事啊。我們如此日日相見,就覺得有些煩了,不如離遠一些,乍一見面倍加親切。”
李隆基明白大哥所言非是虛飾,當是衷心之言,遂說道:“還是不要遠離最好。譬如今日,我們倏忽齊聚大哥府中,既可大快朵頤一番,又能長敘兄弟之義。大哥若離遠了,我們聚一回終是艱難。”
李隆業插言道:“三哥說得對。我們當初聽說大哥要去同州,心裏就不是滋味。外面人皆說此為三哥的主意,我們說不應該如此啊,三哥並非薄情寡義之人,然三哥已為太子,我有心想問終歸不敢。這下好了,事情終歸水落石出,原來是姚宋二人多的嘴。”
李成器嘆道:“三弟,你如此表明心跡很好,然還是虧了這二人。我們皆知道,此二人為幹事之人,你現在代父皇監國,其實還是你自己丟了這條臂膀。”
李隆基搖搖頭,說道:“他們離間我家親情,縱使再有才,也不可用。”
李成器不想繼續此話題,說道:“三弟,你午前說今日晚間有話要說,兄弟們現在都在場,你有什麽話就趕快說吧。那邊的膳食已然準備好,我們說完後立刻開膳。”
李隆基道:“這件事兒本來單獨對四弟和五弟說一下就成了,但我又想此事比較敏感,還是先要征得大哥的同意。”
李成器搖手道:“他們二人現為你的屬下,你們若有事情,自己說清楚即可,沒必要征得我的同意。”
李隆基道:“大哥,不然,此事還要大哥知曉最好。我想呀,四弟和五弟現在典北門四軍,這些人皆是一幫桀驁不馴之人,最近又有一些親貴子弟加入,需要整治一番。四弟和五弟此前未在軍中歷練過,所以手下要有幾個得力的幫手才行。”
李隆業插言道:“三哥的意思,定是想讓葛福順他們幫助我們了?”
李隆基道:“不錯,就是他們。這幫人在軍中有相當威信,最近又立有大功,用他們來帶兵,我最放心。大哥,你以為呢?”
李成器道:“我剛才說過了,這是你們之間的事兒,我沒必要過問,你若一定要征詢我的意見,我會說,這幾個人既忠心又能幹,應該重用。”
李隆業道:“大哥說話了,我們就照辦。三哥,我們在軍中兩眼一抹黑,若沒有知心的人幫助辦事,弄不好也如韋氏兄弟那樣稀裏糊塗就掉了腦袋。這些人對三哥忠心,當然也會對我們兄弟忠心。大哥說得對,如此小事吩咐一聲就行,何至於如此鄭重其事?”
李成器道:“三弟沒有別的事兒了吧?若沒有,我們就開膳吧。”
李隆基心中暗暗想道,看來還是自己想得過於多了。
轉眼間已至暮春,長安的空氣又漸漸燥熱起來。朝廷這一段時間似乎變得沈寂起來。劉幽求果然被授為尚書左仆射,他私下裏得了李隆基的言語,囑他不可再碰“斜封官”的事兒。劉幽求知道,若“斜封官”的事兒不解決,那麽其他厘改弊政的事兒也就無從談起,他日日辦些衙中的庶務即可。隨著姚崇和宋璟的離開,朝中也沒有人再提起厘改之事,日子又回覆到往日的平淡。
人們看到“斜封官”無虞,於是認為新朝不過爾爾,朝政的運行軌跡許是又回覆到前朝的模式。他們認為“斜封官”實在是一個好路子,花些錢討來一個官做,既可以光宗耀祖,又有固定的俸祿,於是一些人又托門子找關系,欲按“斜封官”故事行之。
六品以下官員的授任由李隆基簽署,一開始也有人到李隆基面前說項,當然遭到李隆基的拒絕,並將說項之人斥罵一通。其他人聞訊,明白了李隆基的稟性,再也沒有人敢來找李隆基說項。
這些人頗有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,他們皆知當今皇帝生性淡泊,那麽這樣的人就有一樁好處,即是好說話便於請托,於是李旦昔日的府屬及門子仆人,都成了這幫人熱於聯絡的對象。李旦與其兄李顯相比,絕非糊塗之人,他深明“斜封官”的危害,所以起初也默許姚宋二人廢之。至於後來惹來的麻煩,那是他始料未及的,於是為了沒有麻煩又決意緩之。他接受張說的建議令太子監國,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不願面對這些煩心之事。
李旦若為一名賦閑的親王,絕對會躲入府中安靜度日。然他現在是皇帝,是為一國之主,許多紛繁萬端的事兒需要他一言定音,他如何能躲得開呢?
李旦於是很煩很煩。
那日李旦對李隆基單獨說到,他想把六品以上官員的授任及其他軍刑大事皆交由李隆基署理。李隆基不明父皇的實際心思,當即推辭。
這日又有一名昔日舊屬入宮拜見李旦,說到最後,這人從袖中取出一方錦帕,上面寫有一人的簡歷,不言而喻,這位舊屬又接受請托前來求官。
李旦不忍拂了這名舊屬的面子,推托道:“如今太子監國,諸事由太子拿主意,你去找太子說吧。”
這名舊屬倒是很會說話,說道:“太子唯聽陛下之旨,陛下向太子吩咐一句,此事也就辦妥當了。”
李旦心裏很煩,將這名舊屬趕了出去,然後尋思道:這些煩亂的事兒,怎麽就躲不開呢?他思來想去,心中有了計較,喚來黃門官令其傳訊,詔京中三品以上官員明日早朝,他有話要說。
自從上次貶謫姚崇與宋璟那次早朝之後,李旦近兩個月沒有主持過早朝,百官聞訊李旦又要早朝,心想李旦可能又有什麽大事要宣布。
李旦確實有大事宣布,他接受群臣朝拜之後,緩緩言道:“眾位愛卿,朕素懷淡泊,不以宸極為貴。昔日朕為皇嗣,主動將皇位讓與先皇;先皇又欲使朕為皇太弟,朕固辭不就。朕如今當了天子,總覺得諸事煩亂,心中不靜,就又有了一個計較。”
殿內此時非常安靜,百官靜聽李旦的下文。
李旦稍微緩了一下,然後又朗聲道:“朕想好了,皇太子近來監國有功,諸事從善如流,眾皆稱善,朕意欲傳位於太子,眾卿以為如何?”
眾位大臣面面相覷,他們實在想不到皇帝今日竟然想退位,許多人不相信這是皇上說出的話,然擡頭看到李旦坐在那裏好整以暇,神色淡定,分明不是胡話。
別人也就罷了,李隆基應該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場。他聞言趨前兩步,當即跪倒,叩首說道:“父皇萬萬不可!兒臣不知哪裏做錯了,望父皇重重責罰,唯傳位一說,兒臣萬萬不敢奉旨。”李隆基聽到父皇要傳位,也一下子懵了,他實在想不通父皇為何要這樣說。那一瞬間,他甚至冒出父皇是不是試探自己的念頭。李旦依舊語調平靜:“三郎,你起來吧。朕今日就是想聽聽大臣的意思,不用你說什麽話。蕭卿,你執掌中書省,是為朝中中樞,說說你的想法。”
李旦此前沒有露出半絲要退位的風聲,今日乍一說出,令蕭至忠也措手不及。這一段朝中比較平靜,太平公主遠在蒲州通過蕭至忠了解朝中情況甚詳,其指示蕭至忠要密切關註太子的動靜,不給太子擴大權限的口實。現在皇帝說要退位,那是太平公主堅決反對的事兒。蕭至忠也在頃刻之間就打定了主意,皇帝說出想退位的話,若當面激烈反對恐怕皇帝不喜,效果未必就好,且太子之人在一側虎視眈眈,若再形成當堂爭辯的局面,其結果實在無法預知。現在李旦詢問自己的意見,蕭至忠出班奏道:“陛下,臣以為此事重大,須徐徐商議最好。陛下即位未及一年,天下剛剛平穩,若驟然換之,臣恐天下由此會動蕩,對百姓不利,須穩妥為之。”
李旦道:“朕征詢眾卿意見,就是尋穩妥之法。”
蕭至忠再奏道:“臣以為,陛下傳位與否,不必忙於定論,可多方征詢意見。今日朝堂之上,眾臣驟然得聞此訊,思慮不免失於簡單,請陛下今日不用再議此事,容臣等細想一下,再奏於陛下。”
李旦搖搖頭,說道:“蕭卿,你退下吧,朕還想聽聽別人如何說。劉卿,你的意思呢?”
劉幽求明白自己的身份特殊,外人皆知自己是太子的嫡信之人,若順著皇帝的意思說退位甚好,那麽太子與自己肯定會成為千夫之指,他微一思索即躬身答道:“陛下春秋未高,不是退位的時候。且太子監國不久,還需長期歷練才是。臣以為,陛下現在不宜退位。”
李旦明白蕭至忠是妹妹的人,劉幽求是三郎的人,蕭至忠說的話雖委婉,然外人皆能聽出其不願皇帝退位的意思,李旦沒有想到這兩路人馬皆不願意自己退位,心裏不由得更煩。
此後,郭元振、崔湜、張說、竇懷貞、岑羲等人紛紛出班奏言,這些人無一例外,皆言李旦不宜退位。
李旦變得有些意興闌珊,他無心聽群臣再奏他事,即落座退朝。
李旦的這番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,朝散罷,各方人士一邊揣測著皇上的真實心意,一邊抓緊行動。
蕭至忠的動作最大,他首先將王師虔召來,令他快馬將自己寫就的錦書傳於太平公主;然後又分別把崔湜、竇懷貞、盧藏用、岑羲等人召來,囑他們要想盡一切辦法,爭取單獨面見皇帝,力阻其退位的想法;最後,蕭至忠叫來侍禦史和逢堯,囑他訪以聖賢大義上奏書一道,從儒家學說角度闡述皇帝不能退位的道理。
第二日,太平公主的回信送到蕭至忠之手,其展開一看,就見公主盛讚蕭至忠的處置之道,另讓蕭至忠派出數人入坊間,散布皇帝之所以退位,緣於太子緊緊相逼,以營造太子不遵孝道的氣氛。
太平公主說道,若皇帝執意退位,她將在最後關頭返回京城,力阻皇帝此意。李隆基回東宮後,也一直苦苦思索父皇此舉的真實含義。他實在想不通,就離開東宮前往興慶坊,欲找大哥討個主意。
李隆基見到李成器,當即說道:“大哥,父皇今日欲退位,你事先知聞嗎?”
李成器搖頭,他今日在朝會中未發一言,也在那裏猜測父皇的真實心意。
“父皇前些時曾對我說過將所有政事交由我處分,我當時就推辭了。父皇今日事先不向我們透個訊兒,突然之間就要退位,弄得我手足無措。大哥,我們一起入宮面見父皇,要好好勸說他一番。”
李成器又搖搖頭,說道:“三弟,我們不用去,這會兒父皇身邊勸說的人兒又少了?”
李成器又道:“三弟,我剛才想清楚了。其實父皇欲退位,沒有其他原因,還是他的淡泊性子使然。這一段時間你出面監國,父皇那裏少了許多煩亂事兒,讓父皇感受到了好處。他這次許是想清靜到底,幹脆把皇位傳於你,從此一勞永逸。”
李隆基此前摸不透父皇的心思,緣於他想得太多。譬如他曾經冒出此舉為父親試探自己的念頭,純粹是以己之心度父親之腹。這個世界很奇怪,簡單的人往往把覆雜的事兒想得簡單,而覆雜的人又把簡單的事兒想得過於覆雜,由此影響其對事兒的正確判斷。李隆基比李成器靈動許多,然在此事的認識上,李隆基如墜雲霧中,反不如李成器那樣輕易就識出了父親的心思。
李隆基嘆道:“大哥,父皇實在糊塗得緊呀。其即位不到一年時間,天下未穩,現在如何是時機呢?再說了,我又有何功德和能耐居之呢?大哥,我這些日子也有些煩亂,覺得當太子也是一個苦差使,我也不想再做了,這個太子之位本來就是大哥的。”
李成器道:“唉,又說胡話了。太子之位與我無涉,你今後不可再提此話。你當太子感到煩亂,若換了我們幾人,恐怕一天都難以做下去。三弟,你不可胡思亂想,我幫你出一個主意。依我看來,父皇這次突然有此念頭,然經眾人一齊勸阻,估計他也許不會再提了。你速速上奏一道,力勸父皇不可退位,則此事就完結了。”
李隆基聞言,衷心謝道:“大哥指點迷津,讓我茅塞頓開,我這就回宮,馬上按大哥說的辦。”
李成器笑道:“你不用謝我,我不過與父皇相處日久,比你多能體察父皇的心意而已。依我估計,父皇此波雖平,然他的退位心思終不能完全放下,說不定過了一段時日,他又要舊話重提。三郎,果真到了那個時候,你若堅執推托,終為不美。我勸你呀,從現在就做好準備,別到時措手不及。”
李隆基聞言,張嘴欲拒,被李成器搶下話頭:“你不要說了。父皇是如此性兒,我們兄弟皆助力於你,你就不要推托了。你回吧,抓緊辦你的事兒。”
李隆基只好長揖及地,辭別而去。
李隆基回到東宮,立刻召來東宮左庶子李景伯,他自己口述一番,令李景伯當即草擬奏書。
這道奏書寫得十分情真意切,李隆基不僅推辭皇位,甚至連監國也要讓掉。更有甚者,李隆基還要把太子之位還給李成器,並請召太平公主還京城。
李成器對父親的看法是非常準確的,有句話叫“知子者莫如父”,用在李成器身上,則可為“知父者莫如長子”。李旦經過多撥人的輪番勸說,又閱了李隆基的奏書,覺得自己不可拂了眾人之意,就勉為其難把皇帝繼續幹下去。
李旦認真回應了李隆基的奏書,四月十二日,李旦頒布一道制書,其內容為:一、太子要求讓位給宋王李成器,此仁義之心可以褒獎,然堅決不許;至於太子推辭監國,更是不許。
二、“政事皆取皇太子處分,若軍馬刑政、五品以上除授,政事與皇太子商量,然後奏聞。”李隆基由此擴大了權限。
三、皇太子仁孝,請求召太平公主返回京師,特準。
如此,李旦自己無端攪起的一場風波算是收場了。
李旦的制書頒布之後,京城流言鋪天蓋地,矛頭直指皇太子李隆基。
“皇太子面貌雖誠,然內心奸詐陰暗,其處心積慮謀求皇位。知道嗎?他殺了韋太後之後,本來想自己登上皇位,然懼怕天下不服,才把相王推上皇位以為障目。現在他覺得自己翅膀硬了,這不,又逼著他的父皇讓位。”
“不對吧,我聽說皇上素愛清靜,不願煩亂,所以主動提出退位呀。”
“你的這些話,肯定是太子之人散布出來的。哼,主動退位?皇帝好好在位,他為何在盛年之時就要退下呢?換作是你,你願意退嗎?”
“嘿嘿,你就會拿我開心,我庶民一個,怎麽能當皇帝?”
“哼,誰人不想當皇帝?只是你沒有這個命罷了。知道嗎?太平公主好好待在京城,為何被趕出京外?”
“不知道。”
“皇帝生性淡泊,公主卻明白事理。太子覺得公主礙眼,就想著法兒把公主趕走了。”
“聽說公主又回京了。”
“那是當然。太子做出此事後,終究心中有愧,又不堪正直之人的指責,只好上奏皇帝將公主召回。他不做如此虧心事兒,怎會如此殷勤?”
“你說的還算有理。太子既然敢逼公主,那麽想盡法兒逼迫皇帝退位,也在情理之中。”許多人就被如此說服,至於其他詆毀李隆基的流言更加不堪。
李隆基當然聽到了這些流言,他明白這些流言的策源地在哪裏。看來姑姑就是不在京城,一樣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,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姑姑的能耐。
這日李隆基在東宮裏呆坐,高力士看到他那郁悶的樣子,就輕輕上前問道:“殿下大約為外面那些流言發愁吧?”
近幾個月來,李隆基感受到高力士非為尋常太監,此人明理有識,舉止有節,且與內外官皆有瓜葛,閑暇時候就與其說話多了起來。漸漸地,李隆基覺得身邊有這樣一個太監為伴,兩人談談說說,能讓自己輕松許多,說話就少了許多顧忌。
李隆基搖搖頭,嘆道:“是啊,這些流言實在讓人厭煩。其無根無基,就是想找人爭辯,又能找誰說去?”
高力士道:“這幾日宮裏也是流言四起,小人將宮內宮外流言對照,發現其內容並無二致。看來這流言起處,大約還是始於一處的。”
“嗯,看來你果然留心。流言雖多,無非有人瞧著我當太子不舒服。你說得不錯,別看流言四起,似為民意,其背後也就是有那麽幾個人在賣力散布。”
“殿下既然明曉內裏,其實不用為之煩惱。別看這些流言來勢洶洶,你若不理它,它就會漸漸消退乃至消散。”高力士得李隆基賞識的原因之一,就是此人不會刨根問底如謀士一般出主意,他會恰到好處收住話頭,極為妥帖地熨慰李隆基的心靈使之歸於平靜。
李隆基頷首同意高力士的說法。
高力士又道:“殿下近段時候整日裏忙於公務,難得今日有空閑的時候。外人皆讚殿下毬藝高超,然小人未曾目睹,殿下不如約上王崇曄等人到北苑毬場上玩上一回如何?”
李隆基搖頭不許,並警告道:“高力士,今後不許你引我興玩樂之事。我現為太子,若動輒玩樂,定會有人說我不務正業、玩物喪志。再說了,我此前為郡王時,可以與劉幽求、王崇曄等人來往甚密。然我現為太子,他們為朝廷官員,若再往來頻密,定會有人說我欲建朋黨,且如此會冷了一些官員之心。”
高力士躬身謝道:“小人知罪了。”
李隆基立起身來,說道:“這樣吧,如今外面為暮春時節,我們輕車簡從到郊外轉悠一圈,正好觀看外面的春色。”
高力士急忙出門準備。
安樂公主死後,其私有的定昆池由朝廷充公收回。李旦鑒於趙履溫修建此池時曾惹下無窮民怨,遂下令將定昆池向民眾開放,任庶民百姓自由出入游賞。於是,這裏又成為長安近郊的一處好景致。
李隆基僅帶同高力士一起出城,兩人換上了尋常書生裝扮,各騎一匹大馬,然後出了延平門向西南方向行去。他們信馬由韁,瀏覽著沿途的春色,李隆基的心胸也漸漸舒展開來。
長安近郊一馬平川,春風吹綠了原野上的樹叢和莊稼,溝渠以及汊灣裏的碧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。高聳入雲的白楊樹抖動著閃光的枝葉,枝條飄拂的柳樹似乎想把樹身掩映在低矮的荊棘叢裏,整齊的田壟裏的麥苗兒已竄高了許多。李隆基眼觀麥苗兒,心中忽有所感,駐馬說道:“哦,麥苗兒想是該抽穗兒了吧?想不到長得如此快。”
高力士為嶺南之人,不識麥苗之事,笑道:“殿下興致很好,不妨吟詠一回。”
李隆基搖頭道:“罷了,我久不吟詩,竟然有些生疏了。我們走吧,記得前面不遠即為定昆池,自去歲其開園之時來過一回之後再未來過,我們看看去。”
主仆二人騎馬到了定昆池,李隆基入門後翻身下馬,將韁繩遞給高力士,囑咐他找地方拴馬,自己信步到池中轉悠。
這裏的游人不多,偌大的池中顯得有些過於寂靜。遠邊池西首,可以看到有三兩個漁人在那裏張網捕魚。李隆基心想,定昆池開放之後,估計來這裏撈魚的人肯定不少,這樣日日捕撈,魚兒肯定不多了。
李隆基漫步走上池畔的假山,從這裏可以觀看池中心那座華岳山的全貌。陽光已然西斜,將華岳山的陰影投入到池水之中,池中有一群野鴨在那裏戲水,它們攪動漣漪,使池水有了一絲歡快的生機。李隆基觀之竟至凝神,眼神有些迷茫起來。
姑姑又回到京中,以李隆基對其的認識,知道姑姑若認準了事兒,就會一條道兒走到底,絕不會因親情而擾其心智。她現在將自己視為敵手,那是無法更改之事。
自己將如何應之呢?現在看來,自己若一味示之以柔弱,姑姑卻不領情,觀近日流言之來勢,姑姑不想讓自己為太子的想法昭然若揭。事情很明顯,自己若不當太子,姑姑自會偃旗息鼓;只要自己一日在太子之位,那麽姑姑絕不甘休。由是觀之,太子之位是姑姑心中癥結所在。
李隆基相信,姑姑回京之後,其招數定會花樣翻新,攻擊自己的手段將更為淩厲。
李隆基有時候也想,幹脆再搞一次事變,把姑姑囚禁起來,如此就一勞永逸解決了問題。畢竟,禁軍一直由自己牢牢控制,自己隨便帶上數百人就可把姑姑及其爪牙一網打盡。然這個念頭僅在其腦海中一閃而過,他知道,當初起事誅滅韋氏時,該舉動順乎民心,符合大勢,自己若舉兵殺向姑姑,肯定成為千夫所指。
如要避免這個矛盾,唯剩一個辦法,就是李隆基真的辭去太子之位。
然李隆基決計不會走這條路,別看他數度向父皇退讓,這個太子之位嘛,那是絕對不能丟的。
李隆基明白自己有了這種選擇,決定了自己將與姑姑爭鬥下去。至於如何玩法,也只好邊走邊看了。這一時刻,李隆基忽然感到人世間的許多無奈,其實很多你是無法逃避的,唯有面對。他思念至此,口中忽然詠出賈誼《鳥賦》中的句子:且夫天地為爐兮,造化為工;陰陽為炭兮,萬物為銅。合則消息兮,安有常則?千變萬化兮,未始有極。
其吟完數句,然後長嘆一聲。這時,就聽身後有人朗聲道:“兄臺如此傷春寂寥,大約有許多心事了?”
李隆基愕然而顧,就見身後站立一名身著白色布衫之人。此人三十有餘,膚色白凈,身材中等,一張國字臉,眼大且亮,望之即為書生模樣。然其布衫雖整潔,畢竟有些舊了,腰間還不起眼地綴有兩處補丁,一雙六合靴顯然穿了許久,上面蒙有塵土不說,其靴幫處磨損嚴重。李隆基僅此一眼,斷定此人為落拓書生身份,其轉身後換顏一笑,答道:“兄臺躑躅獨行,又覓此幽靜之地,其心緒大約與我相同。”
那書生搖頭笑道:“不然。觀兄臺衣衫既新又凈,當是乘車馬而來,定然衣食無憂。我卻趕牛在池外吃草,為生計而奔波,我們的心緒能相同嗎?”
李隆基認定此人為書生身份,聽到其在放牧,心中大為奇怪,問道:“趕牛?你既然放牧,難道將牛撇在一邊,自己獨入池中賞景不成?牛兒跑了怎麽辦?”
那人笑道:“不妨。寒舍離此不遠,所謂老馬識途,我這老牛吃飽了,自會慢悠悠自行返於舍下。”
李隆基聽到此人說出老馬識途的典故,愈發明白此人為書生身份,遂對此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問道:“敢問兄臺臺甫?”
“敝姓王,名琚。兄臺名諱呢?”
李隆基聽到此人的名字,憶起普潤曾向自己推薦過名為王琚之人,心想莫非湊巧遇到了此人嗎?遂答道:“敝姓李,名瞞。”
卻說普潤被號為鎮國大禪師,又被加為三品之身,由此地位相當尊崇。其將寶昌寺土地擴大了一倍,寺內殿堂又重新翻蓋一遍,寶昌寺成為京城中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。普潤除了在寺中講禪之外,依舊到官宦之家穿行。不過他現在所入之家更為顯貴,如李隆基所居的東宮就是他去的地方。
普潤這日向李隆基言道,他在寺中結識一位名叫王琚之人。此人明天文經緯,普潤與之一番晤談後,覺得此人雖年僅三十,然智識謀略猶勝於自己。普潤認為王琚可以為用,因向李隆基推薦。
李隆基卻對王琚沒有上心,不過他的記憶力甚好,就記下了王琚的名字。
李隆基有心試探,遂問道:“兄臺名為王琚,鄙人在京中似乎聽過這個名字。聽說這個王琚曾向駙馬都尉王同皎建言,密謀刺殺武三思。不料事情敗露,王同皎等人被殺,這個王琚卻不知所蹤。不知此王琚與彼王琚有幹系嗎?”
王同皎娶了唐中宗李顯的三女兒定安公主為妻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他們黯然退出太極殿,詔書中規定,二人須三日內攜家眷離開京城。他們走出安福門,姚崇說道:“我們先入尚書省,容我先取一些隨身物品如何?”
二人進入尚書省,來到姚崇日常辦公的大堂裏,姚崇隨手收拾自己的物品,宋璟說道:“姚兄,我們設身處地為太子著想,他反而不領情,竟然要求聖上貶我們為流人,他為何如此做呢?”
姚崇搖搖頭,沒有接腔,依舊收拾自己的物品。
宋璟又道:“我們本想公主出京後,京城中再無掣肘之人,我們就可協助太子把事情辦好。太子非不明事理之人,大勢剛剛有了轉機,他實在不該驅逐我們,這樣其實是斷其臂膀啊!嗨,此次若非聖上顧念舊情,我們果然就成了淒慘的流人了。”
姚崇停止收拾物品,走至宋璟面前,輕聲說道:“我剛才一直在想,我們做事許是有些操之過急。公主固然離開京城,然她的兩項好處依然留在京城。”
“兩項好處?”
“是啊,這第一點,就是聖上對他的關愛之情。聖上對我們猶念舊情,聖上也說過,其同胞兄妹中,現在唯一剩下這個妹妹,自然是愛之無以覆加;第二點,就是那些倒向她的朝中官員了。公主為何反對廢除‘斜封官’?緣於其中有她的人。公主這些年在朝中培植安插自己人的功夫,實在淩於聖上之上。你說,聖上身邊除了我們這幾個愚忠之人,還有誰能為他忠心辦事?”
宋璟想了一想,覺得有理,遂頷首同意。
姚崇又道:“我們尚能想到此節,你說,太子會想到嗎?”
“應該會想到。”
“這就對了。太子現在雖名義上監國,然他手下無人,可謂無根之基,沒有與公主叫陣的能耐。公主固然離開京城,然她在京外依舊可以遙控指揮!唉,太子此舉,也實屬無奈啊。”
宋璟明白了姚崇的意思,遂微笑道:“是啊,不想我們哥倆成了太子轉移視線的替罪羊。”
姚崇道:“太子此舉不拖泥帶水,你我年輕之時,能有如此老辣之舉嗎?哼,此舉既能撫聖上之心,又能堵天下人之嘴,公主知道我們與太子素無交往,其對太子的疑心就會大為減輕。我剛才思來想去,假若我處於太子如此境地,我也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。”
宋璟搖頭道:“姚兄,你說公主疑心會大為減輕?我卻以為未必。公主弄權由來已久,先帝在時她猶能長袖善舞,現在聖上仁弱素聽其言,對其構成障礙者唯太子一人,她必搬除以為快。公主的性子以堅忍著稱,你以為太子此舉,公主就會不找麻煩了嗎?”
姚崇嘆道:“是啊,公主今後不會善罷甘休。不過太子此次以退為進,終究能緩一口氣兒。今後他們如何爭鬥,你我遠在千裏之外,無法目睹,實在鞭長莫及啊。”
宋璟道:“天下混亂日久,眼見太子實為中興之主,不料這個公主在這裏纏攪不已。唉,若中興之事被公主攪局,我實在心有不甘啊。若公主以後得了勢,她定將我們恨之入骨,我們也許終有一日要到嶺南為流人了。”
姚崇臉色變得十分嚴峻,斷然道:“韋公在日,曾多次說過邪不壓正,天下思治心切,我就不相信一個女人能夠長遠攪局下去。這樣吧,我們臨行之前,依次到郭元振、張說和魏知古宅中拜會一次。”
“我們不去見見太子嗎?”
姚崇笑道:“太子與我們經此陣仗,雖未當面明言,內裏皆一清二楚。再說了,太子如此虛張聲勢,終歸把我們當了替罪羊,他的心裏難道就沒有一絲愧疚嗎?我們走吧,如此在京城千裏之外觀戲,滋味不是更好嗎?”
李隆基下朝後,與哥哥李成器約好,傍晚時一同在李成器府中用膳。
李隆基比約定的時候早到了一會兒,其入府後,就見兩個哥哥兩個弟弟皆在堂中聚齊。與別家兄弟相比,此五兄弟相處和睦,沒有生分之感。這大約是李旦的家風所至,另外一點,即是大哥李成器生性寬厚,對幾個弟弟親愛有加。
李隆業看到李隆基進門,就笑道:“三哥當了太子,果然忙得多了。大哥的府中,恐怕也多日未來了吧?”
李隆基微笑了一下,然後走到李成器面前見禮,說道:“大哥,總算父皇開恩收回了成命,若非如此,愚弟就險些成為不義之人。”
李成器揮手令其坐下,說道:“此中過程,父皇那日賜宴時已經說過。三弟,我就是離開京城,亦非壞事啊。我們如此日日相見,就覺得有些煩了,不如離遠一些,乍一見面倍加親切。”
李隆基明白大哥所言非是虛飾,當是衷心之言,遂說道:“還是不要遠離最好。譬如今日,我們倏忽齊聚大哥府中,既可大快朵頤一番,又能長敘兄弟之義。大哥若離遠了,我們聚一回終是艱難。”
李隆業插言道:“三哥說得對。我們當初聽說大哥要去同州,心裏就不是滋味。外面人皆說此為三哥的主意,我們說不應該如此啊,三哥並非薄情寡義之人,然三哥已為太子,我有心想問終歸不敢。這下好了,事情終歸水落石出,原來是姚宋二人多的嘴。”
李成器嘆道:“三弟,你如此表明心跡很好,然還是虧了這二人。我們皆知道,此二人為幹事之人,你現在代父皇監國,其實還是你自己丟了這條臂膀。”
李隆基搖搖頭,說道:“他們離間我家親情,縱使再有才,也不可用。”
李成器不想繼續此話題,說道:“三弟,你午前說今日晚間有話要說,兄弟們現在都在場,你有什麽話就趕快說吧。那邊的膳食已然準備好,我們說完後立刻開膳。”
李隆基道:“這件事兒本來單獨對四弟和五弟說一下就成了,但我又想此事比較敏感,還是先要征得大哥的同意。”
李成器搖手道:“他們二人現為你的屬下,你們若有事情,自己說清楚即可,沒必要征得我的同意。”
李隆基道:“大哥,不然,此事還要大哥知曉最好。我想呀,四弟和五弟現在典北門四軍,這些人皆是一幫桀驁不馴之人,最近又有一些親貴子弟加入,需要整治一番。四弟和五弟此前未在軍中歷練過,所以手下要有幾個得力的幫手才行。”
李隆業插言道:“三哥的意思,定是想讓葛福順他們幫助我們了?”
李隆基道:“不錯,就是他們。這幫人在軍中有相當威信,最近又立有大功,用他們來帶兵,我最放心。大哥,你以為呢?”
李成器道:“我剛才說過了,這是你們之間的事兒,我沒必要過問,你若一定要征詢我的意見,我會說,這幾個人既忠心又能幹,應該重用。”
李隆業道:“大哥說話了,我們就照辦。三哥,我們在軍中兩眼一抹黑,若沒有知心的人幫助辦事,弄不好也如韋氏兄弟那樣稀裏糊塗就掉了腦袋。這些人對三哥忠心,當然也會對我們兄弟忠心。大哥說得對,如此小事吩咐一聲就行,何至於如此鄭重其事?”
李成器道:“三弟沒有別的事兒了吧?若沒有,我們就開膳吧。”
李隆基心中暗暗想道,看來還是自己想得過於多了。
轉眼間已至暮春,長安的空氣又漸漸燥熱起來。朝廷這一段時間似乎變得沈寂起來。劉幽求果然被授為尚書左仆射,他私下裏得了李隆基的言語,囑他不可再碰“斜封官”的事兒。劉幽求知道,若“斜封官”的事兒不解決,那麽其他厘改弊政的事兒也就無從談起,他日日辦些衙中的庶務即可。隨著姚崇和宋璟的離開,朝中也沒有人再提起厘改之事,日子又回覆到往日的平淡。
人們看到“斜封官”無虞,於是認為新朝不過爾爾,朝政的運行軌跡許是又回覆到前朝的模式。他們認為“斜封官”實在是一個好路子,花些錢討來一個官做,既可以光宗耀祖,又有固定的俸祿,於是一些人又托門子找關系,欲按“斜封官”故事行之。
六品以下官員的授任由李隆基簽署,一開始也有人到李隆基面前說項,當然遭到李隆基的拒絕,並將說項之人斥罵一通。其他人聞訊,明白了李隆基的稟性,再也沒有人敢來找李隆基說項。
這些人頗有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,他們皆知當今皇帝生性淡泊,那麽這樣的人就有一樁好處,即是好說話便於請托,於是李旦昔日的府屬及門子仆人,都成了這幫人熱於聯絡的對象。李旦與其兄李顯相比,絕非糊塗之人,他深明“斜封官”的危害,所以起初也默許姚宋二人廢之。至於後來惹來的麻煩,那是他始料未及的,於是為了沒有麻煩又決意緩之。他接受張說的建議令太子監國,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不願面對這些煩心之事。
李旦若為一名賦閑的親王,絕對會躲入府中安靜度日。然他現在是皇帝,是為一國之主,許多紛繁萬端的事兒需要他一言定音,他如何能躲得開呢?
李旦於是很煩很煩。
那日李旦對李隆基單獨說到,他想把六品以上官員的授任及其他軍刑大事皆交由李隆基署理。李隆基不明父皇的實際心思,當即推辭。
這日又有一名昔日舊屬入宮拜見李旦,說到最後,這人從袖中取出一方錦帕,上面寫有一人的簡歷,不言而喻,這位舊屬又接受請托前來求官。
李旦不忍拂了這名舊屬的面子,推托道:“如今太子監國,諸事由太子拿主意,你去找太子說吧。”
這名舊屬倒是很會說話,說道:“太子唯聽陛下之旨,陛下向太子吩咐一句,此事也就辦妥當了。”
李旦心裏很煩,將這名舊屬趕了出去,然後尋思道:這些煩亂的事兒,怎麽就躲不開呢?他思來想去,心中有了計較,喚來黃門官令其傳訊,詔京中三品以上官員明日早朝,他有話要說。
自從上次貶謫姚崇與宋璟那次早朝之後,李旦近兩個月沒有主持過早朝,百官聞訊李旦又要早朝,心想李旦可能又有什麽大事要宣布。
李旦確實有大事宣布,他接受群臣朝拜之後,緩緩言道:“眾位愛卿,朕素懷淡泊,不以宸極為貴。昔日朕為皇嗣,主動將皇位讓與先皇;先皇又欲使朕為皇太弟,朕固辭不就。朕如今當了天子,總覺得諸事煩亂,心中不靜,就又有了一個計較。”
殿內此時非常安靜,百官靜聽李旦的下文。
李旦稍微緩了一下,然後又朗聲道:“朕想好了,皇太子近來監國有功,諸事從善如流,眾皆稱善,朕意欲傳位於太子,眾卿以為如何?”
眾位大臣面面相覷,他們實在想不到皇帝今日竟然想退位,許多人不相信這是皇上說出的話,然擡頭看到李旦坐在那裏好整以暇,神色淡定,分明不是胡話。
別人也就罷了,李隆基應該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場。他聞言趨前兩步,當即跪倒,叩首說道:“父皇萬萬不可!兒臣不知哪裏做錯了,望父皇重重責罰,唯傳位一說,兒臣萬萬不敢奉旨。”李隆基聽到父皇要傳位,也一下子懵了,他實在想不通父皇為何要這樣說。那一瞬間,他甚至冒出父皇是不是試探自己的念頭。李旦依舊語調平靜:“三郎,你起來吧。朕今日就是想聽聽大臣的意思,不用你說什麽話。蕭卿,你執掌中書省,是為朝中中樞,說說你的想法。”
李旦此前沒有露出半絲要退位的風聲,今日乍一說出,令蕭至忠也措手不及。這一段朝中比較平靜,太平公主遠在蒲州通過蕭至忠了解朝中情況甚詳,其指示蕭至忠要密切關註太子的動靜,不給太子擴大權限的口實。現在皇帝說要退位,那是太平公主堅決反對的事兒。蕭至忠也在頃刻之間就打定了主意,皇帝說出想退位的話,若當面激烈反對恐怕皇帝不喜,效果未必就好,且太子之人在一側虎視眈眈,若再形成當堂爭辯的局面,其結果實在無法預知。現在李旦詢問自己的意見,蕭至忠出班奏道:“陛下,臣以為此事重大,須徐徐商議最好。陛下即位未及一年,天下剛剛平穩,若驟然換之,臣恐天下由此會動蕩,對百姓不利,須穩妥為之。”
李旦道:“朕征詢眾卿意見,就是尋穩妥之法。”
蕭至忠再奏道:“臣以為,陛下傳位與否,不必忙於定論,可多方征詢意見。今日朝堂之上,眾臣驟然得聞此訊,思慮不免失於簡單,請陛下今日不用再議此事,容臣等細想一下,再奏於陛下。”
李旦搖搖頭,說道:“蕭卿,你退下吧,朕還想聽聽別人如何說。劉卿,你的意思呢?”
劉幽求明白自己的身份特殊,外人皆知自己是太子的嫡信之人,若順著皇帝的意思說退位甚好,那麽太子與自己肯定會成為千夫之指,他微一思索即躬身答道:“陛下春秋未高,不是退位的時候。且太子監國不久,還需長期歷練才是。臣以為,陛下現在不宜退位。”
李旦明白蕭至忠是妹妹的人,劉幽求是三郎的人,蕭至忠說的話雖委婉,然外人皆能聽出其不願皇帝退位的意思,李旦沒有想到這兩路人馬皆不願意自己退位,心裏不由得更煩。
此後,郭元振、崔湜、張說、竇懷貞、岑羲等人紛紛出班奏言,這些人無一例外,皆言李旦不宜退位。
李旦變得有些意興闌珊,他無心聽群臣再奏他事,即落座退朝。
李旦的這番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,朝散罷,各方人士一邊揣測著皇上的真實心意,一邊抓緊行動。
蕭至忠的動作最大,他首先將王師虔召來,令他快馬將自己寫就的錦書傳於太平公主;然後又分別把崔湜、竇懷貞、盧藏用、岑羲等人召來,囑他們要想盡一切辦法,爭取單獨面見皇帝,力阻其退位的想法;最後,蕭至忠叫來侍禦史和逢堯,囑他訪以聖賢大義上奏書一道,從儒家學說角度闡述皇帝不能退位的道理。
第二日,太平公主的回信送到蕭至忠之手,其展開一看,就見公主盛讚蕭至忠的處置之道,另讓蕭至忠派出數人入坊間,散布皇帝之所以退位,緣於太子緊緊相逼,以營造太子不遵孝道的氣氛。
太平公主說道,若皇帝執意退位,她將在最後關頭返回京城,力阻皇帝此意。李隆基回東宮後,也一直苦苦思索父皇此舉的真實含義。他實在想不通,就離開東宮前往興慶坊,欲找大哥討個主意。
李隆基見到李成器,當即說道:“大哥,父皇今日欲退位,你事先知聞嗎?”
李成器搖頭,他今日在朝會中未發一言,也在那裏猜測父皇的真實心意。
“父皇前些時曾對我說過將所有政事交由我處分,我當時就推辭了。父皇今日事先不向我們透個訊兒,突然之間就要退位,弄得我手足無措。大哥,我們一起入宮面見父皇,要好好勸說他一番。”
李成器又搖搖頭,說道:“三弟,我們不用去,這會兒父皇身邊勸說的人兒又少了?”
李成器又道:“三弟,我剛才想清楚了。其實父皇欲退位,沒有其他原因,還是他的淡泊性子使然。這一段時間你出面監國,父皇那裏少了許多煩亂事兒,讓父皇感受到了好處。他這次許是想清靜到底,幹脆把皇位傳於你,從此一勞永逸。”
李隆基此前摸不透父皇的心思,緣於他想得太多。譬如他曾經冒出此舉為父親試探自己的念頭,純粹是以己之心度父親之腹。這個世界很奇怪,簡單的人往往把覆雜的事兒想得簡單,而覆雜的人又把簡單的事兒想得過於覆雜,由此影響其對事兒的正確判斷。李隆基比李成器靈動許多,然在此事的認識上,李隆基如墜雲霧中,反不如李成器那樣輕易就識出了父親的心思。
李隆基嘆道:“大哥,父皇實在糊塗得緊呀。其即位不到一年時間,天下未穩,現在如何是時機呢?再說了,我又有何功德和能耐居之呢?大哥,我這些日子也有些煩亂,覺得當太子也是一個苦差使,我也不想再做了,這個太子之位本來就是大哥的。”
李成器道:“唉,又說胡話了。太子之位與我無涉,你今後不可再提此話。你當太子感到煩亂,若換了我們幾人,恐怕一天都難以做下去。三弟,你不可胡思亂想,我幫你出一個主意。依我看來,父皇這次突然有此念頭,然經眾人一齊勸阻,估計他也許不會再提了。你速速上奏一道,力勸父皇不可退位,則此事就完結了。”
李隆基聞言,衷心謝道:“大哥指點迷津,讓我茅塞頓開,我這就回宮,馬上按大哥說的辦。”
李成器笑道:“你不用謝我,我不過與父皇相處日久,比你多能體察父皇的心意而已。依我估計,父皇此波雖平,然他的退位心思終不能完全放下,說不定過了一段時日,他又要舊話重提。三郎,果真到了那個時候,你若堅執推托,終為不美。我勸你呀,從現在就做好準備,別到時措手不及。”
李隆基聞言,張嘴欲拒,被李成器搶下話頭:“你不要說了。父皇是如此性兒,我們兄弟皆助力於你,你就不要推托了。你回吧,抓緊辦你的事兒。”
李隆基只好長揖及地,辭別而去。
李隆基回到東宮,立刻召來東宮左庶子李景伯,他自己口述一番,令李景伯當即草擬奏書。
這道奏書寫得十分情真意切,李隆基不僅推辭皇位,甚至連監國也要讓掉。更有甚者,李隆基還要把太子之位還給李成器,並請召太平公主還京城。
李成器對父親的看法是非常準確的,有句話叫“知子者莫如父”,用在李成器身上,則可為“知父者莫如長子”。李旦經過多撥人的輪番勸說,又閱了李隆基的奏書,覺得自己不可拂了眾人之意,就勉為其難把皇帝繼續幹下去。
李旦認真回應了李隆基的奏書,四月十二日,李旦頒布一道制書,其內容為:一、太子要求讓位給宋王李成器,此仁義之心可以褒獎,然堅決不許;至於太子推辭監國,更是不許。
二、“政事皆取皇太子處分,若軍馬刑政、五品以上除授,政事與皇太子商量,然後奏聞。”李隆基由此擴大了權限。
三、皇太子仁孝,請求召太平公主返回京師,特準。
如此,李旦自己無端攪起的一場風波算是收場了。
李旦的制書頒布之後,京城流言鋪天蓋地,矛頭直指皇太子李隆基。
“皇太子面貌雖誠,然內心奸詐陰暗,其處心積慮謀求皇位。知道嗎?他殺了韋太後之後,本來想自己登上皇位,然懼怕天下不服,才把相王推上皇位以為障目。現在他覺得自己翅膀硬了,這不,又逼著他的父皇讓位。”
“不對吧,我聽說皇上素愛清靜,不願煩亂,所以主動提出退位呀。”
“你的這些話,肯定是太子之人散布出來的。哼,主動退位?皇帝好好在位,他為何在盛年之時就要退下呢?換作是你,你願意退嗎?”
“嘿嘿,你就會拿我開心,我庶民一個,怎麽能當皇帝?”
“哼,誰人不想當皇帝?只是你沒有這個命罷了。知道嗎?太平公主好好待在京城,為何被趕出京外?”
“不知道。”
“皇帝生性淡泊,公主卻明白事理。太子覺得公主礙眼,就想著法兒把公主趕走了。”
“聽說公主又回京了。”
“那是當然。太子做出此事後,終究心中有愧,又不堪正直之人的指責,只好上奏皇帝將公主召回。他不做如此虧心事兒,怎會如此殷勤?”
“你說的還算有理。太子既然敢逼公主,那麽想盡法兒逼迫皇帝退位,也在情理之中。”許多人就被如此說服,至於其他詆毀李隆基的流言更加不堪。
李隆基當然聽到了這些流言,他明白這些流言的策源地在哪裏。看來姑姑就是不在京城,一樣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,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姑姑的能耐。
這日李隆基在東宮裏呆坐,高力士看到他那郁悶的樣子,就輕輕上前問道:“殿下大約為外面那些流言發愁吧?”
近幾個月來,李隆基感受到高力士非為尋常太監,此人明理有識,舉止有節,且與內外官皆有瓜葛,閑暇時候就與其說話多了起來。漸漸地,李隆基覺得身邊有這樣一個太監為伴,兩人談談說說,能讓自己輕松許多,說話就少了許多顧忌。
李隆基搖搖頭,嘆道:“是啊,這些流言實在讓人厭煩。其無根無基,就是想找人爭辯,又能找誰說去?”
高力士道:“這幾日宮裏也是流言四起,小人將宮內宮外流言對照,發現其內容並無二致。看來這流言起處,大約還是始於一處的。”
“嗯,看來你果然留心。流言雖多,無非有人瞧著我當太子不舒服。你說得不錯,別看流言四起,似為民意,其背後也就是有那麽幾個人在賣力散布。”
“殿下既然明曉內裏,其實不用為之煩惱。別看這些流言來勢洶洶,你若不理它,它就會漸漸消退乃至消散。”高力士得李隆基賞識的原因之一,就是此人不會刨根問底如謀士一般出主意,他會恰到好處收住話頭,極為妥帖地熨慰李隆基的心靈使之歸於平靜。
李隆基頷首同意高力士的說法。
高力士又道:“殿下近段時候整日裏忙於公務,難得今日有空閑的時候。外人皆讚殿下毬藝高超,然小人未曾目睹,殿下不如約上王崇曄等人到北苑毬場上玩上一回如何?”
李隆基搖頭不許,並警告道:“高力士,今後不許你引我興玩樂之事。我現為太子,若動輒玩樂,定會有人說我不務正業、玩物喪志。再說了,我此前為郡王時,可以與劉幽求、王崇曄等人來往甚密。然我現為太子,他們為朝廷官員,若再往來頻密,定會有人說我欲建朋黨,且如此會冷了一些官員之心。”
高力士躬身謝道:“小人知罪了。”
李隆基立起身來,說道:“這樣吧,如今外面為暮春時節,我們輕車簡從到郊外轉悠一圈,正好觀看外面的春色。”
高力士急忙出門準備。
安樂公主死後,其私有的定昆池由朝廷充公收回。李旦鑒於趙履溫修建此池時曾惹下無窮民怨,遂下令將定昆池向民眾開放,任庶民百姓自由出入游賞。於是,這裏又成為長安近郊的一處好景致。
李隆基僅帶同高力士一起出城,兩人換上了尋常書生裝扮,各騎一匹大馬,然後出了延平門向西南方向行去。他們信馬由韁,瀏覽著沿途的春色,李隆基的心胸也漸漸舒展開來。
長安近郊一馬平川,春風吹綠了原野上的樹叢和莊稼,溝渠以及汊灣裏的碧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。高聳入雲的白楊樹抖動著閃光的枝葉,枝條飄拂的柳樹似乎想把樹身掩映在低矮的荊棘叢裏,整齊的田壟裏的麥苗兒已竄高了許多。李隆基眼觀麥苗兒,心中忽有所感,駐馬說道:“哦,麥苗兒想是該抽穗兒了吧?想不到長得如此快。”
高力士為嶺南之人,不識麥苗之事,笑道:“殿下興致很好,不妨吟詠一回。”
李隆基搖頭道:“罷了,我久不吟詩,竟然有些生疏了。我們走吧,記得前面不遠即為定昆池,自去歲其開園之時來過一回之後再未來過,我們看看去。”
主仆二人騎馬到了定昆池,李隆基入門後翻身下馬,將韁繩遞給高力士,囑咐他找地方拴馬,自己信步到池中轉悠。
這裏的游人不多,偌大的池中顯得有些過於寂靜。遠邊池西首,可以看到有三兩個漁人在那裏張網捕魚。李隆基心想,定昆池開放之後,估計來這裏撈魚的人肯定不少,這樣日日捕撈,魚兒肯定不多了。
李隆基漫步走上池畔的假山,從這裏可以觀看池中心那座華岳山的全貌。陽光已然西斜,將華岳山的陰影投入到池水之中,池中有一群野鴨在那裏戲水,它們攪動漣漪,使池水有了一絲歡快的生機。李隆基觀之竟至凝神,眼神有些迷茫起來。
姑姑又回到京中,以李隆基對其的認識,知道姑姑若認準了事兒,就會一條道兒走到底,絕不會因親情而擾其心智。她現在將自己視為敵手,那是無法更改之事。
自己將如何應之呢?現在看來,自己若一味示之以柔弱,姑姑卻不領情,觀近日流言之來勢,姑姑不想讓自己為太子的想法昭然若揭。事情很明顯,自己若不當太子,姑姑自會偃旗息鼓;只要自己一日在太子之位,那麽姑姑絕不甘休。由是觀之,太子之位是姑姑心中癥結所在。
李隆基相信,姑姑回京之後,其招數定會花樣翻新,攻擊自己的手段將更為淩厲。
李隆基有時候也想,幹脆再搞一次事變,把姑姑囚禁起來,如此就一勞永逸解決了問題。畢竟,禁軍一直由自己牢牢控制,自己隨便帶上數百人就可把姑姑及其爪牙一網打盡。然這個念頭僅在其腦海中一閃而過,他知道,當初起事誅滅韋氏時,該舉動順乎民心,符合大勢,自己若舉兵殺向姑姑,肯定成為千夫所指。
如要避免這個矛盾,唯剩一個辦法,就是李隆基真的辭去太子之位。
然李隆基決計不會走這條路,別看他數度向父皇退讓,這個太子之位嘛,那是絕對不能丟的。
李隆基明白自己有了這種選擇,決定了自己將與姑姑爭鬥下去。至於如何玩法,也只好邊走邊看了。這一時刻,李隆基忽然感到人世間的許多無奈,其實很多你是無法逃避的,唯有面對。他思念至此,口中忽然詠出賈誼《鳥賦》中的句子:且夫天地為爐兮,造化為工;陰陽為炭兮,萬物為銅。合則消息兮,安有常則?千變萬化兮,未始有極。
其吟完數句,然後長嘆一聲。這時,就聽身後有人朗聲道:“兄臺如此傷春寂寥,大約有許多心事了?”
李隆基愕然而顧,就見身後站立一名身著白色布衫之人。此人三十有餘,膚色白凈,身材中等,一張國字臉,眼大且亮,望之即為書生模樣。然其布衫雖整潔,畢竟有些舊了,腰間還不起眼地綴有兩處補丁,一雙六合靴顯然穿了許久,上面蒙有塵土不說,其靴幫處磨損嚴重。李隆基僅此一眼,斷定此人為落拓書生身份,其轉身後換顏一笑,答道:“兄臺躑躅獨行,又覓此幽靜之地,其心緒大約與我相同。”
那書生搖頭笑道:“不然。觀兄臺衣衫既新又凈,當是乘車馬而來,定然衣食無憂。我卻趕牛在池外吃草,為生計而奔波,我們的心緒能相同嗎?”
李隆基認定此人為書生身份,聽到其在放牧,心中大為奇怪,問道:“趕牛?你既然放牧,難道將牛撇在一邊,自己獨入池中賞景不成?牛兒跑了怎麽辦?”
那人笑道:“不妨。寒舍離此不遠,所謂老馬識途,我這老牛吃飽了,自會慢悠悠自行返於舍下。”
李隆基聽到此人說出老馬識途的典故,愈發明白此人為書生身份,遂對此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問道:“敢問兄臺臺甫?”
“敝姓王,名琚。兄臺名諱呢?”
李隆基聽到此人的名字,憶起普潤曾向自己推薦過名為王琚之人,心想莫非湊巧遇到了此人嗎?遂答道:“敝姓李,名瞞。”
卻說普潤被號為鎮國大禪師,又被加為三品之身,由此地位相當尊崇。其將寶昌寺土地擴大了一倍,寺內殿堂又重新翻蓋一遍,寶昌寺成為京城中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。普潤除了在寺中講禪之外,依舊到官宦之家穿行。不過他現在所入之家更為顯貴,如李隆基所居的東宮就是他去的地方。
普潤這日向李隆基言道,他在寺中結識一位名叫王琚之人。此人明天文經緯,普潤與之一番晤談後,覺得此人雖年僅三十,然智識謀略猶勝於自己。普潤認為王琚可以為用,因向李隆基推薦。
李隆基卻對王琚沒有上心,不過他的記憶力甚好,就記下了王琚的名字。
李隆基有心試探,遂問道:“兄臺名為王琚,鄙人在京中似乎聽過這個名字。聽說這個王琚曾向駙馬都尉王同皎建言,密謀刺殺武三思。不料事情敗露,王同皎等人被殺,這個王琚卻不知所蹤。不知此王琚與彼王琚有幹系嗎?”
王同皎娶了唐中宗李顯的三女兒定安公主為妻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